ISSN:0872-8526
編者語
無論是從經濟還是民生角度而言,土地問題一直是澳門社會發展的潛在隱憂。2009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澳門特區政府填海造地350公頃,似可為此問題帶來一片曙光。新城區自海上拔地而起,制肘極少,自由度甚大,如果規劃得宜,將是澳門未來城巿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補充區域,甚至肩負了今後多元經濟發展、居民安居樂業的重要責任,因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密切注視。然而,新城區的建設不應是個孤島,它必須與澳門未來的總體規劃相輔相承,甚至,它即為澳門未來總體規劃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因此,本期將《澳門〈新城區總體規劃方案〉之建議》一文列作“特別推薦”,希望拋磚引玉,引起讀者對此問題的關注和思考。
除了一貫的“澳門學”欄目外,本期尚設“經濟社會建設”、“法律研究”、“文學及語言學研究”、“宗教及來華傳教士研究”及“澳門作品評析”專欄。在“經濟社會建設”中,有《港珠澳大橋收費標準與定價模型預測》一文,在港珠澳大橋快將啟用通車的時間點上,可堪當局參考;而《“一帶一路”與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建設》冀為澳門建設世界級旅遊休閒中心提供內涵與特徵分析。在“法律研究”中,《略論澳門刑法中的銀行卡犯罪》根據澳門刑法的相關規定討論利用刷卡套現等實施的銀行卡犯罪應以何種罪行論處;《內地與澳門企業所得稅法比較》則分析和比較內地與澳門企業所得稅法的立法模式、徵稅機關、納稅主體、課稅對象、計稅依據、稅率等內容,對完善兩地企業所得稅立法具有一定的意義。而在“文學及語言學研究”、“澳門作品評析”的《跨界與融合──2016 年澳門文學發展新動向》和《一部里程碑意義的澳門學巨著︰〈天朝異化之角︰16 -19 世紀西洋文明在澳門〉述評》中,均提及了一個特殊的現象,即澳門學術之間的跨學科研究趨勢,表明了澳門學術學科之間的壁壘正在不斷地被打破,開放型學術視野的澳門學科學正在積極地建設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宗教及來華傳教士研究”是本期的特設欄目。大約1555 年(明嘉靖三十四年),西班牙傳教士岡薩雷斯(Gregorio Gonzalez)受到索薩(Leonel de Sousa)船長與廣東海道副使汪柏議和的鼓舞,首次進入澳門傳播天主教,成為澳門乃至整個中國天主教傳教事業的拓荒者和開創人。二十餘年後的1576 年(明萬曆四年),澳門葡萄牙主教區成立,下轄中國、日本、朝鮮和所有毗連島嶼,隨後羅明堅(Michael Ruggieri)、利瑪竇(Matteo Ricci)等意大利籍耶穌會士抵達澳門,正式揭開中國內地天主教傳播史的帷幕。耶穌會、方濟各會、多明我會、奧斯定會、遣使會、巴黎外方傳教會、教廷傳信部等歐洲天主教修會或傳教團體紛紛通過澳門進入中國內地。有學者在論述澳門天主教在華傳播上的地位與作用以及其與中國內地天主教發展之關係時指出,澳門是歷史上(尤其明清之際)天主教傳教士進入中國內地最重要的渠道、中國內地各天主教修會傳教的後勤供應站、中國內地天主教傳教事業培訓人才的最重要基地、中國內地民眾信奉天主教的進教地,也是中國內地天主教傳教士的療養院與庇護所。從這一意義上而言,中國天主教事業實際上是從澳門出發的。天主教如此,基督新教何嘗不是?1807年(清嘉慶十二年)9 月,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抵達澳門,作為第一位基督新教來華傳教士,馬禮遜的到來同樣標誌着中國基督新教傳播史的開始,中國基督新教事業實際上也是從澳門出發的。為此,關注澳門史,不能不探掘澳門與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在華傳播的內在關聯,不能不研究澳門在明清以來中外文化交流、中學西傳和西學東漸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所扮演的歷史角色。這些縱向性的考察,對於今天更好地發揮澳門在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塑造澳門的城市精神和文化認同,無疑具有異常重要的指導和警醒作用。是以,本刊精選有關基督新教、天主教及來華傳教士的文章組成本欄目,以供讀者品鑑。